关闭

欢迎来到青岛教育培训网!   加入收藏

会员中心  您好,
登录 | 注册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精华阅读
各行各业的冷知识,各式各样的新奇观,幽默搞笑的段子集锦,实用创新的生活窍门……除了知识,我们带给您的还有看待生活的另一种视角和全新的思考方式,在这里,生活就是这么生动!
有意思正能量趣生活共分享
“神童情结”:请放过我们的孩子
日期:2017-12-13  来源:青岛教育培训网
  “自小对计算机有浓厚兴趣,6岁时,开始研究软件,自主设计了一个一键式关闭学校电脑的程序;8岁,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网站,自主研发了云计算平台……”前几日,一篇关于“神童”的报道又转遍了朋友圈,羡煞一众“熊孩子”的家长。
  
  
  14岁的孩子,有如此突出的表现,确实堪称“神童”。然而几天后,剧情骤然反转,原来“神童”竟名不副实!大写的尴尬!
 
  
  “神童”,从小到大听过不少,甚至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优秀的人。曾经,他们是父母言谈中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年少的我们妒忌却又偷偷羡慕着;后来,他们是各路媒体上纷至沓来的高颜值学霸,为人父母的我们望而兴叹……对于普通的孩子和家长而言,“神童”仿佛是有些遥远的存在,但是又有多少家长在有意无意地以他们为标杆,高标准严要求地教育着自己的孩子,在他们单薄的肩膀上加诸过多的期许。但是,“神童”的神话真的能持久地写下去吗?
  
 
  曾经,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,四岁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,八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,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,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,硕博连读的某“神童”,最终以被学校劝退而结束了自己的“神话”。纠其原因,也不过是过度的教育和高强度的学习让他失去了基本的自主生活、学习能力。
  
  “假神童”事件会引起激烈的社会反应,从一开始的正面典型树立,到后来的舆论批判,说到底是“社会”这块土壤出现了问题,教育焦虑影响的不只是某个家庭,我们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整个教育圈都弥漫着一股紧张的、攀比的氛围。从上到下、从小到大喊着的“减负”进行到如今,反而感觉还是我们小时候的学习氛围更轻松一些,教育的“战场”也仿佛只是从校园转移到了每个家庭里。学校负责搞素质教育,家长负责“揠苗助长”,补习班、兴趣班遍地开花,不去?那你的孩子就输在了起跑线上!
  
  对不少家长而言,虽说培养自家孩子成为“神童”的举动不那么明显,但是尽量让孩子变得“全能”,超越绝大多数同龄孩子,却是很多家长潜意识的流露。他们为孩子报各式兴趣班,追求“全才”式培养,而奥数热、头脑风暴等等,其实追求的也是对孩子进行提早“开发”和超前教育,以激发“神”的一面。“神童情结”在不知不觉中被嵌入到了家长的内心深处。这种培养“神童”的心态一旦走向极端,就变成了“揠苗助长”,不仅违背教育规律,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。
  
  而这一事件可谓是再次对由来已久的“神童情结”的一次嘲讽。虽然前有“伤仲永”的前车之鉴,但现实中,“神童情结”依然却根深蒂固。一些教育机构习惯以“神童”概念去为自己的教育方法做加持,而学校和教育部门对“神童”的追捧。如这起事件,“14岁神童”一夕成为网红,就源自当地教育部门的主动“报喜”。
  
  “花为什么谢了呢?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,因此花谢了。琴弦为什么断了呢?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,因此琴弦断了……”这是泰戈尔笔下的名句。无论是社会还是父母,在教育中都应该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则,放弃不切实际的攀比,让孩子健康成长,不要让教育成为孩子不能承受之痛。 
相关文章
关于我们 | "学习助手"智能教育平台 | 联系我们 | 服务项目 | 在线咨询 | 移动版 | 网站导航
版权所有 青岛教育培训网  鲁ICP备08003881号-8   

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088号


法律声明   免责声明
联系电话:+86-532-81117777  传真:81117777转878  E-mail:editor1@teach365.com